股價計算的三種方式:如何自主估算合理股價並挑選潛力股票?

學會本益比、平均股利法和股價淨值比,幫助你在股市中判斷股票的真正價值,找到潛力好股票,做出理性投資決策。

別再只看價格!學會這幾招,自己算出合理股價,找出潛力好股票

你是不是也常常看到股市新聞,股價一天到晚在跳動,有時候漲得很兇,有時候又跌得很慘?面對這些數字,心裡總會想:這支股票到底值多少錢?現在這個價格是便宜還是貴?只是跟著市場情緒買賣,感覺心裡總是少了點底。

其實,就像你在菜市場買東西會想知道合理價格一樣,投資股票也需要一套方法來評估這間公司的「價值」。市場上的股票價格短期內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像是突發事件、新聞消息,甚至是大家恐慌或貪婪的情緒,這些都可能讓股價像海浪一樣忽高忽低。

但是別擔心,長期來說,一檔股票的價格最終會回歸到它背後的公司本身的價值。所以,學會如何去估算公司的價值,也就是「股價計算」或稱為「股票估價」,是我們身為投資新手非常重要的第一步。這篇文章,我們就要一起把股票估價這個看似複雜的概念,拆解成好幾塊積木,帶你一步一步學會幾種常用的估價方法。

透過估價,我們可以:

  • 更有依據地判斷股票的便宜價或貴價。
  • 避免因為一時的市場情緒追高殺低。
  • 找到被市場忽略、價值尚未被發現的潛力好股票。
  • 幫助建立更理性的投資決策流程。
優點 缺點
幫助理性判斷股價 可能受市場情緒影響
找到被低估的潛力股 投資決策可能受限於數據的精確性
避免盲目追高殺低 不同方法需要不同的知識和經驗

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幾種投資領域常用,而且相對容易理解的股價計算方法吧!我們會先從最普遍的開始。

moneta-markets

第一招:最常見的「本益比法」(P/E Ratio),投資多久能回本?

如果你剛開始接觸股票,最常聽到的估價指標大概就是「本益比」了。這個方法非常直觀,概念是:你投資一塊錢在這間公司上,公司需要多久才能賺回這一塊錢?

聽起來有點像你在夜市買東西,會問老闆:「我付了這麼多錢,大概可以吃幾餐?」股票的本益比,就像是告訴你,用現在的股價買進這間公司,以它目前賺錢的速度,大概幾年可以把你投入的成本「賺」回來。

所以,本益比是衡量你投資的「回本年數」和市場對公司獲利能力的「期待值」。一個高的本益比可能代表市場很看好這間公司未來的獲利成長,願意給予較高的價格;一個低的本益比可能代表市場覺得這間公司未來獲利成長有限,或是目前被低估了。

一個投資人使用計算機進行股市分析

本益比怎麼算?意義是什麼?拆解公式給你聽!

本益比的計算公式非常簡單:

本益比 (P/E Ratio) = 股價 / 每股盈餘 (EPS)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數字:

1. 股價 (Price): 就是你當下在股票市場上看到的成交價。這個數字是隨時變動的。

2. 每股盈餘 (EPS – Earnings Per Share): 這是指公司在一段時間內(通常是一季或一年)幫每一張流通在外的股票賺了多少錢。它的計算方式是:

每股盈餘 (EPS) = (公司稅後淨利 – 特別股股利) / 在外流通普通股股數

白話來說,就是公司賺到的錢,扣掉給一些特殊股東的錢後,平均分攤到每一股股票上,每一股可以分到多少利潤。EPS 越高,代表公司的賺錢能力越強。

舉個例子:

假設 A 公司的最新股價是 100 元,過去一年的每股盈餘 (EPS) 是 5 元。

那麼 A 公司的本益比就是:100 元 / 5 元 = 20 倍。

這個「20 倍」的本益比是什麼意思呢?它代表著,如果你用 100 元買進這檔股票,而公司未來每年都能維持賺 5 元的 EPS,那麼理論上,你需要 20 年的時間,公司累積賺到的錢才會等於你投入的 100 元。

所以,本益比的數字越低,代表用現在的股價買進,公司回本的速度越快,看起來就相對便宜;本益比數字越高,代表回本速度越慢,可能就相對貴。

本益比法適合用在哪?有哪些限制?不是所有股票都適用喔!

本益比法雖然簡單好用,但它並非萬靈丹,有它最適合發揮的舞台。

本益比法比較適用於:

  • 獲利穩定且有預測性的公司: 例如大型成熟的科技公司(像台積電),或是消費必需品類股。這些公司的獲利相對不容易大起大落,EPS 比較穩定,所以本益比才比較有參考價值。
  • 同一個產業的公司比較: 你不能拿科技公司的本益比去跟傳產公司比。比較時應該找同產業、甚至業務模式類似的公司來比較,看誰的本益比相對較高或較低,這能反映市場對該公司在產業內的評價差異。
  • 跟公司自己的歷史本益比比較: 觀察一間公司過去幾年或十幾年的本益比區間,可以幫助你判斷現在的本益比是處於歷史的高點還是低點。
本益比法的優點 本益比法的缺點
簡單易懂的計算方式 不適用於虧損公司
可以比較同產業公司 易受市場情緒影響
能夠快速判斷投資價值 未來獲利不確定性可能影響準確性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二招的「平均股利法」,這是許多投資者的最愛。

第二招:定存族最愛?「平均股利法」,靠股息養活自己?

除了賺價差,很多投資人也喜歡股票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也就是股息),把股票當成一種可以領取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有點像房東收租金一樣。對於這類以領取股息為主要目標的投資人來說,「平均股利法」是一個很實用的估價方式。

多種股票估價方式的比較圖示

這個方法的概念是:如果一間公司長期以來配發的股利都很穩定,那麼我們可以根據它過去平均配發的股利,以及我們期望獲得的「現金殖利率」,反推出這檔股票的合理價格應該是多少。

現金殖利率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你每年領到的現金股利,佔你當初買股票成本的百分比。計算公式是:

現金殖利率 (%) = (每股現金股利 / 股價) * 100%

舉例:你用 100 元買進一張股票,這張股票今年配發 5 元現金股利,那麼現金殖利率就是 (5 / 100) * 100% = 5%。這表示你投資的錢,有 5%是以現金股利的方式回到你手上。

平均股利法原理與計算:用配息能力評估價格

「平均股利法」正是從現金殖利率的概念反推過來的。我們假設,對於一檔以穩定配息為主的股票,我們心裡有一個期望的最低現金殖利率(例如 5%)。那麼,根據公司過去穩定的配息狀況,我們可以計算出一個「合理股價」。

計算公式:

合理股價 (以平均股利法計算) = (近 X 年平均現金股利) / 你的目標現金殖利率

這裡的「近 X 年平均現金股利」通常會取公司過去幾年(例如 3-5 年)平均配發的現金股利,這樣可以減少單一年份股利波動的影響,更能反映公司穩定的配息能力。

舉個例子:

假設 B 公司過去 5 年平均每年配發 4 元的現金股利。而你希望買進這類穩定配息的股票,至少要達到 5% 的現金殖利率。

那麼你認為 B 公司的合理股價就是:4 元 / 5% (或 0.05) = 80 元。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如果你用 80 元買進 B 公司的股票,以它過去平均一年配 4 元股利的能力來看,你買進的成本可以讓你享受到 5% 的現金殖利率。

平均股利法的優點 平均股利法的缺點
適合追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 不適用於不派發股利的成長股
容易理解和計算 股利政策可能改變影響估值
基於股利支付的穩定性 可能忽略公司的長期獲利潛力

所以,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尋找「定存股」概念的投資人,但要確定公司真的具有長期穩定配息的能力。

第三招:衡量資產價值的尺標「股價淨值比法」(P/B Ratio),公司清算值多少?

前兩種方法都跟公司的獲利或股利有關,但有些公司可能因為產業特性(例如景氣循環股)、處於轉型期,或是剛開始營運,獲利並不穩定,甚至可能虧損。這時候,本益比和平均股利法就不太適用了。

「股價淨值比法」提供了一個不同的估價角度,它不看公司賺多少錢,而是看公司「值多少家底」。這個方法基於公司的「淨值」(也可以想像成公司的帳面價值),評估市場願意為公司每單位的淨值支付多少價格。

投資者在考慮股價淨值比分析

想像一下,如果一間公司今天立刻解散,把所有的資產賣掉,還清所有的負債,最後剩下分給股東的錢,平均到每一股股票上是多少?這就是「每股淨值」的概念。

每股淨值 (Book Value Per Share – BVPS) 的計算公式:

每股淨值 = (公司總資產 – 公司總負債) / 在外流通普通股股數

這裡的「公司總資產」包括現金、應收帳款、存貨、廠房設備、土地等;「公司總負債」包括應付帳款、借款等。總資產扣掉總負債,就是公司的「股東權益」或稱為「淨值」。每股淨值就是股東權益平均到每一股的金額。

股價淨值比的計算與意義:價格相較於帳面價值?

有了每股淨值,我們就可以計算股價淨值比 (P/B Ratio) 了:

股價淨值比 (P/B Ratio) = 股價 / 每股淨值

這個比率告訴我們,市場上這檔股票的價格是公司每股淨值的幾倍。它的意義是:市場願意用多高的溢價(或折價)來購買公司帳面上的價值。

舉個例子:

假設 C 公司的最新股價是 30 元,每股淨值是 20 元。

那麼 C 公司的股價淨值比就是:30 元 / 20 元 = 1.5 倍。

這代表市場上這檔股票的價格是其帳面價值的 1.5 倍。也就是說,投資人願意用比公司帳面上每股資產清算價值高出 50% 的價格來買這檔股票。

如果股價淨值比

小於 1

,例如只有 0.8 倍,這可能代表公司的股價跌破了它的帳面價值,市場認為這間公司的實際價值可能低於帳面,或者被市場低估了(有撿便宜的機會?)。如果股價淨值比

大於 1

,代表市場認為公司未來的價值會超過帳面價值。股價淨值比越高,代表市場對公司的評價越高。

股價淨值比的適用與局限:資產多的公司比較適用

股價淨值比法特別適合那些資產比重很高、但獲利波動比較大或暫時虧損的公司。

股價淨值比法比較適用於:

  • 資產比重高的產業: 例如不動產業(土地、建物是重要資產)、鋼鐵業、水泥業、航運業等。這些公司的價值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廠房、設備、土地、船舶等固定資產上,淨值能較好地反映公司的「家底」。
  • 獲利不穩定或虧損的公司: 對於景氣循環股或處於虧損狀態的公司,本益比失靈,這時候淨值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基準,至少能知道公司最壞情況下(清算)的價值有多少。
  • 評價金融類股: 銀行、保險等金融公司,其資產負債表結構與一般企業不同,淨值(股東權益)是評估其風險承擔能力和價值的關鍵指標之一,股價淨值比在此類產業應用廣泛。
股價淨值比法的優點 股價淨值比法的缺點
適合資產豐厚的公司分析 不考慮無形資產的價值
有助於了解公司清算價值 淨值可能受會計政策影響
可以應用於虧損公司 不適用於輕資產公司估值

所以使用股價淨值比時,要看公司是不是屬於「重資產」的產業,並理解它評估的是「帳面價值」,而不是公司的全部價值。

還有「股價營收比法」(P/S Ratio)?以及為什麼不能只用一種方法?

除了前面介紹的三種方法,還有一些其他的估價工具,例如股價營收比法 (P/S Ratio)。這個方法是由投資大師肯尼斯·費雪 (Philip Fisher 的兒子) 發揚光大,它的概念是:市場願意為公司每賺一塊錢營收支付多少價格。

計算公式:

股價營收比 (P/S Ratio) = 股價 / 每股營收

或者用公司總市值來看:

股價營收比 (P/S Ratio) = 總市值 / 總營收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那些「快速成長但尚未獲利」的公司,例如很多新創公司。這些公司可能因為前期投入大、正在擴張市場,還沒有實現穩定的獲利,甚至處於虧損,本益比無法計算。但它們的營收卻可能在高速增長。這時候,股價營收比提供了一個評估「市場願意為這個成長故事付多少錢」的角度。

不過,股價營收比的限制也很明顯,營收不等於利潤,營收高的公司如果成本費用更高,最後還是賺不到錢。所以使用這個方法時,必須結合對公司未來獲利潛力的深入評估。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發現,每一種股價計算股票估價的方法,都有它特定的計算方式、適用情境以及它的局限性?

是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只依賴單一的估價方法來做出投資決策。

就像你看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身高、體重,還要看他的個性、能力、健康狀況等等,才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評估一家公司也是一樣。

一位資深投資人,或是像股神巴菲特這樣的價值投資者,絕對不會只看一個數字就決定買賣。他們會結合多種估價工具,並且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

投資不是只有公式:深入研究企業的「質」與「基本面」

股票估價的公式,像本益比、平均股利法、股價淨值比、股價營收比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量化」工具,它們幫助我們把公司的賺錢能力、資產狀況、市場評價等數字化,提供一個客觀的參考標準。

但公司的價值不只體現在這些數字上,更體現在它獨特的「質」以及強健的「基本面」上。

什麼是企業的「質」?你可以想像成是這間公司的「體質」和「競爭力」。這包含了:

  • 產業趨勢: 這間公司所在的產業未來有沒有發展潛力?是夕陽產業還是朝陽產業?
  • 競爭優勢 (護城河): 這間公司有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讓它可以長期保持競爭力,不容易被其他公司打敗?巴菲特稱這種優勢為「護城河」。例如強大的品牌、獨特的技術、龐大的用戶基礎、成本優勢等等。
  • 經營團隊: 公司的管理層有沒有能力、誠信正直?這對公司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 財務狀況: 除了看獲利和淨值,還要看公司的負債多不多?現金流是不是健康?
  • 公司治理: 公司的經營是否透明?股東權益是否受到保護?
質的重要性 質的分析內容
影響企業長期價值 產業趨勢、競爭優勢
評估企業的可持續增長 經營團隊、財務狀況
支撐數據背後的意義 公司治理

透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將這些估價工具和對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結合起來,你就能一步一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理性投資決策系統,不再只是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祝你在投資學習的路上順利,找到屬於你的潛力好股票!

股價計算的三種方式常見問題(FAQ)

Q:本益比法的核心意義是什麼?

A:本益比法是用來衡量投資回本年數,幫助評估股票的合理價格和市場的預期獲利能力。

Q:平均股利法適用於什麼樣的公司?

A:平均股利法適用於長期穩定配發股利的成熟公司,特別是對於以現金流為主要目標的投資人。

Q:股價淨值比法有什麼限制嗎?

A:股價淨值比法不考慮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且對於輕資產或服務型公司參考意義有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