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交易:為何中國商品越來越便宜?探索背後的產能過剩與價格戰

“`html

為什麼中國商品越來越便宜?從「新三樣」看產能過剩與價格戰的陰影

你最近有沒有感覺,身邊的商品越來越便宜?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產品,從電動車到太陽能面板,價格似乎不斷往下探。這在經濟學上,雖然短期內對消費者是好事,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是經濟面臨通貨緊縮(deflation)的警訊。當價格普遍下跌,企業利潤被壓縮,投資意願降低,經濟就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中國市場擁有大量便宜產品

這種現象的根源,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中國製造業長期的產能過剩(overcapacity)問題。想像一下,一個市場上只有100個客戶,卻有200個產品被製造出來,結果會是什麼?為了賣掉多出來的產品,廠商之間勢必會展開激烈的價格戰,把價格殺到見骨。這次,這股價格戰的浪潮,正席捲中國近年來引以為傲的「新三樣」高階產業,也就是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面板。

  • 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競爭白熱化,價格持續走低。
  • 企業利潤率下降,投資與創新動能受限。
  • 消費者雖享受低價,但長期經濟穩定性受威脅。

這些曾被寄予厚望、象徵中國產業升級的領域,如今卻面臨嚴峻挑戰。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已經連續三十三個月下跌,這代表工廠出廠的產品價格持續下滑,直接侵蝕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當產能利用率普遍低於健康水平時,企業的經營壓力就會倍增,甚至可能倒閉。

中國工廠內部產能過剩的情況

北京劍指價格戰:新一輪供給側改革會怎麼做?

面對這樣的困境,北京當局已經發出明確訊號,表示將加強對生產者價格戰的監管,並預告將啟動新一輪大規模工業產能削減行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供給側改革」。你可能會問,這跟十年前那次鋼鐵、水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有什麼不一樣?事實上,這次的挑戰更為複雜且艱鉅。

moneta-markets

北京政府規劃中的供給側改革措施

我們來比較一下兩次改革的差異,你會更清楚:

改革時期 約十年前(2015年後) 現今(新一輪)
主要產業 鋼鐵、煤炭、水泥等傳統重工業 汽車、電池、太陽能面板等高階製造業「新三樣」
企業性質 以國有企業為主,政策推動阻力相對較小 私人企業比重更高,市場化程度較高,政府難以直接干預
政策推行難度 相對較低,因國企對中央指令的服從度高 高,因私人企業追求利潤,且地方政府有不同發展誘因
就業衝擊處理 部分可透過棚戶區改造、基建計畫等吸收 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瓶頸,其他經濟部門難以吸納大量失業人口

此外,以下是新一輪供給側改革可能採取的措施:

  • 優化產業結構,提升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 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
  • 推動創新與研發,支持新興技術的發展。

這次改革的難度,還在於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目標可能不一致。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區域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往往會鼓勵企業投資新興產業,即便這可能加劇全國性的產能過剩。這就像是大家都在同一條賽道上猛衝,結果卻互相絆倒。因此,經濟學家們普遍預期,這次改革將採取謹慎且小步漸進的策略,避免對經濟成長和就業市場造成過大衝擊。

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的協調

產能削減的兩難:就業衝擊與地方經濟的平衡術

當政府決定削減產能,就意味著一些工廠可能會關閉,工人可能會失業。這對中國社會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就業壓力考驗。蒙納士大學經濟學教授何玲世就曾指出,這次改革的複雜性,在於難以找到足夠的替代產業來吸納因產能削減造成的失業人口。

就業影響因素 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
替代產業 創造新興產業的就業機會 傳統產業的就業機會減少
技能轉換 提升勞工技能,適應新產業需求 技能不匹配導致失業持續
政策支持 提供再教育與職業培訓 政策執行不力,加劇失業問題

為了緩解可能的就業衝擊,中國政府可能會重啟一些基建計畫,例如推動「城中村改造」,透過都市更新來創造工作機會。但你可能會想,這夠嗎?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嚴實認為,單純的供給側調整,難以迅速化解通貨緊縮的困境,因為問題的根本其實是國內需求不振

此外,政府還可能採取以下措施以平衡就業與經濟:

  • 增加公共投資以刺激經濟活動。
  • 提供稅收優惠以鼓勵企業擴大招聘。
  • 推動創新創業,提高就業多樣性。

如果民眾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即便產能減少了,價格也不一定會回升。這就像一個得了重感冒的人,只吃退燒藥卻不治本。這也讓中國經濟面臨一個兩難局面:是要承受「短期深層通縮與失業」的陣痛,還是讓「長期過剩與通縮延遲衝擊」的問題持續下去?這顯示了在追求更高品質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必須在經濟成長、就業穩定與社會平衡之間找到精妙的平衡點。

汽車市場的「怪象」:「零里程二手車」揭露了什麼?

除了宏觀政策層面的挑戰,市場上一些奇怪的現象,也揭露了產能過剩帶來的非理性競爭。你聽過「零里程二手車」嗎?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零里程」代表沒開過,怎麼會是「二手車」?

其實,這是一種在中國汽車市場蔓延的亂象。部分汽車經銷商為了達成銷售目標、快速回籠資金,在新車還沒真正賣給消費者之前,就先把車子掛牌登記。這樣一來,雖然名義上這些車「已經售出」並「上路」,但實際上它們從未被真正使用過,等同於全新的車輛卻被當成「二手車」在市場上流通。這種行為極大地擾亂了新車和二手車市場的秩序,加劇了惡性競爭。

市場亂象 影響 應對措施
零里程二手車 擾亂市場秩序,降低消費者信任 加強監管,嚴懲違規經銷商
虛假宣傳 誤導消費者,損害品牌形象 制定嚴格的市場規範與審查機制
價格操控 導致市場價格失真,阻礙公平競爭 建立透明的價格監控系統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期也承認了這個問題,並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將與相關部門共同規範這種「零里程二手車」行為。這不僅反映了汽車產業內部激烈的競爭壓力,也說明了在產能過剩下,企業為了生存,可能會採取一些非理性甚至擦邊球的策略,扭曲了市場信號,也影響了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企業獲利承壓:當需求不振碰上價格戰

產能過剩和價格戰的影響,最終都會體現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以台灣大家耳熟能詳的食品大廠南僑(1702-TW)為例,根據其近期財報,南僑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運表現受到需求不振和激烈競爭的雙重打擊。

  • 南僑今年6月的稅後純益年減高達八成以上
  • 上半年累計獲利也顯著下滑。
  • 其在上海的子公司,上海南僑食品,甚至出現了營業收入下滑的狀況。

此外,以下是南僑面臨的主要挑戰:

  • 市場需求持續下降,銷售額萎縮。
  • 成本上升導致利潤空間縮小。
  • 競爭對手的價格策略加劇市場壓力。

南僑董事長陳飛龍就曾提到,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即便是像南僑這樣的老牌企業,面對不景氣和市場低迷,也備感壓力。這不僅僅是南僑一家公司的問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工業企業整體利潤在6月年減百分之四點三,這已是連續多個月的下滑。這清楚地說明了,國內需求疲軟和激烈的價格戰,正對中國製造業造成實質性的衝擊,企業盈利能力普遍承壓。

結論: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

總結來說,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階段。長期的產能過剩和揮之不去的通貨緊縮陰影,迫使北京當局啟動新一輪的供給側改革。這場改革將聚焦在高階製造業,但面臨的挑戰比以往更為複雜,尤其是在處理可能的就業壓力以及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目標方面。

從「零里程二手車」的亂象到南僑等企業的利潤下滑,都印證了在需求不振和惡性競爭下,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這場戰役不僅考驗中國政府的治理智慧,也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發展。唯有供給與需求政策並重,並有效管理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中國經濟才能真正擺脫目前的困境,邁向穩健的增長道路。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本文僅為財經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應自行評估投資風險。

常見問題(FAQ)

Q:為什麼中國的「新三樣」產業會面臨價格戰?

A:由於產能過剩,市場上供應過多,企業不得不透過降價來提升銷量,導致激烈的價格競爭。

Q: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A:供給側改革旨在削減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雖可提升長期經濟質量,但短期內可能帶來就業壓力和經濟增長放緩。

Q:「零里程二手車」現象對消費者有何影響?

A:這種現象削弱了消費者對二手車市場的信任,可能導致消費者購車決策受阻,同時擾亂了車輛市場的健康發展。

“`

發佈留言

× Promotion